2024年9月,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迎来首批学子。一年时光飞逝,这趟融合千年智慧与现代创新的探索之旅,已在课堂内外刻下浓墨重彩的印记。让我们一起回望24级学子如何“破茧新生”,触摸历史的温度,也共同畅想25级新生的璀璨未来!
一、不止于课本:让文物“活”起来
真物入课堂,感官即课堂:
汉代青铜箭头、宋元钱币、战国陶豆残片、宋元明清瓷片…… 这些承载千年的真实器物,经专业规范处理后,安全传递到学生手中。
沉浸式感知训练:
触其质:指尖感受青铜锈蚀的颗粒感、陶胎的粗砺与细腻、瓷釉的温润如玉;
观其微:在放大镜下细察青铜范线、陶器修坯痕、瓷器开片纹;
辨其工:对比不同时期器物的造型逻辑、纹饰风格、接胎方式、装饰特征,理解工艺演进背后的时代密码。
比对断代:将不同朝代瓷片同台呈现,通过釉色、胎质、圈足工艺的差异,直观掌握鉴定核心要素;
二、跨越校园:在“现场”对话历史
走进青岛市博物馆:特邀著名玉石鉴定专家白海波老师现场授课。在白老师的细致讲解中,一方方古玉的千年文化密码与精妙鉴定技法徐徐展开——材质辨识、工艺断代、沁色成因……知识在文物真迹前变得鲜活可感。
深入莱西小胡家庄考古工地:脚下是沉睡千年的土地。考古领队与项目专家亲自示范考古勘探、探方划分、地层辨识、器物提取。学生们拿起手铲,小心翼翼清理土层,当第一片陶片在自己手中“重见天日”,历史的触感直抵心灵。
三、大师引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学界与业界的顶尖智慧,照亮学子前路。
著名金石、考古、文物、鉴定专家、收藏家、文物教育家,北京正阳美术馆馆长李彦君教授带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分析》重磅讲座:从市场现状到未来趋势,从鉴定逻辑到价值评估,再到学生关心的职业规划与行业机遇——李教授以数十年行业积淀,为学子绘制清晰的职业蓝图。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钱品辉院长倾情开讲《艺术的文化精神与创新精神》:深入剖析艺术背后的文化基因,激发守护传统、勇于创新的双重使命,讲座赢得学子满堂喝彩!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负责人鹿克虎老师为学生倾授珠宝玉石鉴定的相关知识,凭放大镜、紫外灯等简易工具,带学生捕捉染色石英岩的 “荧光蛛网”、识破酸洗注胶B货翡翠等。
四、自主绽放:社团与创意点亮校园
活力,在课余尽情释放!
文博社:学生自建的专业家园一群热爱文博的学生,自发组建“文博社”!定期举办古陶瓷学术讲座,开设文物学概论、文物鉴定入门课程,同好切磋,薪火相传。
“大学生DIY手工水晶首饰”项目:创意与市场的碰撞洞察市场脉搏,学生团队自主设计、选材、制作。散珠在他们手中幻化为精美首饰,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作品展吸引全校师生、校友驻足赞叹,实践着“艺术赋能生活”的理念。
以器物为教材,以大地为课堂,以匠心为火种
这一年,我们以“无实验室的智慧”突破边界,凭 “行走课堂的胆识”对话历史,用“多元大师的视野”点燃理想,靠“学生自主的创造”照亮未来。
01课堂革命:
青铜锈迹、古籍纸纹、瓷片胎骨,方寸讲台化身时空隧道;
眼观其微,手触其质,心悟其魂,感官成为最精准的仪器。
02行走力量:
在白海波导师的玉器前读懂 “光气千年”,
在小胡家庄的探方里刮出 “青铜与陶器密码”;
博物馆展柜映照华夏美学基因,
考古手铲揭开文明地层史诗。
03成长生态:
钱品辉院长的艺术哲思,李彦君教授的市场解码,鹿克虎老师的鉴定技法,文博社的学术薪火,水晶工坊的创意裂变——专业信仰在多元土壤中深扎根系。
谨此致敬24级首届学生:
你们在时光的裂隙中埋下火种,
证明“守护文明“之路,
始于方寸讲台,成于无界行走,
终于每个灵魂对历史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