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58577777 办公系统 校园邮箱

重磅!我校非遗课程助力文化“两创”被新华社报道并获省委常委批示

近日,我校以非遗课程赋能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实践探索,登上新华社《高管信息》,更获山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邓云锋亲笔批示,被高度评价为 “探索出非遗美育赋能学生成长、促进文化传承、助力文化‘两创’的新路子”。这份认可,既是对学校深耕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体师生以职教力量推动传统文化焕新、服务文化发展的莫大鼓舞!

作为山东省第一所专门为文化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高校,学校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在课程创新、校地协同、东西协作三大方面持续发力,让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的土壤中焕发新生,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与文化自信融入师生成长与实践的每一步,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以课为基,让非遗 “活” 在课堂

打破非遗传承 “口传心授” 的局限,我校构建 “三维融合” 课程体系,让传统技艺与现代职教深度碰撞,在传授技艺的同时筑牢学生文化自信:

“双师协同:邀请32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校任客座教授,与校内教师组队授课,将玉雕、草编、葫芦烙画等技艺的 “匠心” 与设计理论、数字化技术的 “创新” 结合,打造《少数民族纹样设计》《平度草编制作技艺》等18门特色课程,形成 “理论+技艺+创新” 的完整培养链,让学生在触摸传统的过程中读懂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

学创一体:搭建 “大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推动师生围绕市场需求研发 “非遗+”产品——从融入民族元素的文创摆件,到适配现代生活的传统工艺衍生品,学生在实践中既掌握了非遗技艺,更学会了用年轻视角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至今,已有200余名学子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传承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后备力量。

校地携手,让文化 “融” 入发展

以 “产教融合、项目驱动” 为路径,我校主动链接地方资源,让非遗传承从课堂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在服务区域发展中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校企协同育人:与青岛玉凤祥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合作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 “手造实训基地” 里,学生的设计作业可直接转化为商业方案,实现 “学习即实践、毕业即上岗” 的职教目标,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明晰自身在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助力乡村振兴:聚焦地方需求,师生用非遗技艺为乡村发展 “添彩”—— 以 “大沽河剪纸” 为灵感设计的 “当代剪纸纹样”,线上销量突破300件;为莱西马连庄镇葡萄合作社打造的民族风包装,带动农产品溢价15%,让传统技艺成为助力乡村增收的 “金钥匙”,让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体会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的双重价值 。深耕本土文化:立足莱西本土,将葫芦烙画、木版年画、木偶戏等地方非遗纳入课程核心,通过 “美育芳华” 文创集市、“创艺山东・文化产业实践对话营” 等活动,让校园成为展示地方非遗魅力的重要窗口,引导学生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的底气。

东西协作,让同心 “跨” 越山海

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我校打破地域限制,推动非遗美育跨区域共享,引导学生在促进文化交流中凝聚传承合力:

线下研学搭桥梁:通过“红石榴非遗研学营”搭建起西部边疆与山东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沉浸式参与非遗工作坊,亲手体验草编、剪纸技艺,在互动中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深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认知,让学生在跨区域交流中明白,文化交融是推动传统技艺焕新的重要支撑 。

云端课程传薪火:搭建 “东西部非遗云课堂”,通过课程共建、资源包精准输送,将《非遗里的中国精神》等教辅材料送抵中西部学校,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跟随非遗大师学习技艺,实现 “相隔千里,同传文脉”,让学生在文化共享中树立 “共促文化传承” 的大局观。

艺术作品聚合力:以黄河文化为脉络创排音舞诗画《大河长歌》,融合藏族《打阿嘎》、回族《花儿与少年》等多民族非遗艺术,用舞台语言诠释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 的特质,该作品在各类展演中引发强烈共鸣,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体会 “以文化交融促传承发展” 的深刻内涵。

从课堂上的文化浸润、技艺传承,到校园里的实践锤炼,再到跨区域的同心共育,我校始终以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堪当文化传承与发展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核心目标 ,引导学子将个人专业理想与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两创’” 的使命紧密结合——当学生们用设计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用技艺助力乡村发展,用交流促进文化交融,他们早已将 “个人成长” 融入 “文化传承”,用职教力量书写着传统文化焕新与发展的生动答卷。

此次获新华社关注与省委常委批示,是荣誉,更是新的起点。未来,我校将继续以非遗美育为抓手,深化文化 “两创” 实践,持续增强学子文化自信,助力更多职教生成长为堪当文化传承与发展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山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