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58577777 办公系统 校园邮箱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走一条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

当一个企业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振兴息息相连,当一种文化滋润着一种产业蓬勃发展,当一种自信挥洒自如足以颠覆世界,这时的我们不妨随着他们的思绪漂移、定格。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这个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民办学校。在15年的时间里,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气魄给我们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职业教育创新之路。

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产业,牵动了社会和家长对这所学校的关注和期盼

2009年,大众报业集团投资创办的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正式落户烟台蓬莱,2020年迁址青岛莱西,由此,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15年的建设岁月,15年的发展机遇,山文人用汇通江海的勇气、滴水穿石的韧劲、自我超越的精神,创造了属于山文人的“山文速度”和“山文现象”。15年来,学校开设传媒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养健康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华为现代产业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打击乐学院、大兴电影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开设涵盖了11个专业大类、57个专科专业,拥有省级重点专业群2个,形成了以文化类专业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学校先后承办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挑战赛全国总决赛、2024年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山东队与上海队的收官焦点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服务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第七届青岛国际打击乐艺术节、青岛成人教育合作发展峰会等大型活动,是全国唯一一所连续两年承办国家级射箭比赛的高校。获得“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山东省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山东省最佳品牌影响力高校奖”等荣誉称号。师生获得国际、国内各类大赛奖项1000余项。

学校先后当选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副会长单位、山东省文化产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全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智慧数字财经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医养康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全国现代家政产教融合共同体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人形机器人生态联合体”发起单位,第十届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等,先后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

适度规模、强化内涵、突出特色、增强实力、提升层次,是山文决策者们对学校发展的思想凝练,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更是山文人“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产业兴校、文化润校”的办学思路,时代的呼唤,呼唤着山文人的创新精神和对祖国和人民负责的主人翁姿态。

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视野,催生了这所学校历史的担当和人民的期望

遵循着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不断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指示精神,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与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联合创办舞蹈学院,与上海打击乐协会联合创办打击乐学院、与浙江大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兴电影学院,与华为共建华为现代产业学院,与滨海迅腾集团合作成立数字经济学院,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务实举措,不仅为合作的双方带来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区域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世上本无路,碾压出平途。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利用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努力在合作广度、深度上谋发展,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开展“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产学研交流”等多种模式,逐渐拓宽合作层面,深化合作内容,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主体合作育人。

学校按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按职业岗位群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即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领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在教学运行中,形成理论教学由校内教师担任,实习和实训由合作企业专家担任的“双教学团队”格局;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由校企双方共同监控的“双教学监控”;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定期到企业开展实习,提高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经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就业。

作为区域高水平技术技能型职业大学,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首先考虑的是职业技能培养,考虑的是怎样的先进的技术产生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他们根据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在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中他们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制造装备和专用设备,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弥补学校实训设备的不足。同时,让企业丰富的精神底蕴,优秀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品格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追逐理想的信心和魄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让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合作内容的不断拓展,进一步深化了“四个融合”,即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室与岗位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在融合中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让社会看到学校的发展,让家长看到学生的技能。

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精神,激发了这所学校未来的憧憬

一个单位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工作状态。在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我们看到的是“用劳模精神感召人、用劳动精神培养人、用工匠精神铸造人”的育人理念,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他们强调的是文化引领、标准引领、实践引领和产业引领。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让文化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引擎,让文化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动能,让文化贯穿育人与管理全过程。让文化浸润在学校的每一个区域,让文化环境成为育人“教师”“教室”“教材”。打造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润心、以文传声、以文兴教的山文“专属名片”,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体系,构建学校独享的文化生态,彰显学校独有的文化品质。在文化的旗帜下,让标准化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坚持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以标准引领培养模式改革、以标准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以标准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以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评价。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学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和规范管理,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强调产业引领,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主动为产业发展提供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在哪里,他们的人才培养就关注到哪里;产业结构布局与发展出现新变化,他们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就要快速跟进;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特别是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围绕地方区域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培养适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应用技能人才,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程设在产业链上,对于不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要坚决撤销,不适应产业需求就是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需要魄力。

发展需要探索规律,发展需要锲而不舍。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对标社会需求,在社会大变革中,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处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关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关系,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职业教育更加便捷地覆盖更广泛的群体,帮助更多的人提升终身学习的技能。为此,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搭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学习教育“六大教学模块”,使学生能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分析方法和认知能力,使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和人格完整的人。

学习需要方法,教育需要突破。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聚焦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更新、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制度体系与质量评价、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七点精准发力,打造具有山文特色的"1234567"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将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打造成职业院校深度校企合作的示范标杆,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文新实践不断创造新的辉煌!